专家解读丨《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
近日,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印发《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谢刚研究员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省委、省政府配套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推动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山东建设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在《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全面衔接2027年美丽山东建设成效显著、2035年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全面建成的目标,立足山东实际、体现山东特色,细化部署了美丽山东建设的6项重点任务。
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规划纲要》指出,要保育永续利用生态空间、打造高质高效农业空间、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落实《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深化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要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科学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扩大“绿电入鲁”规模。要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实施绿色港口行动计划。要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提升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第二,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蓝天保卫战要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或提标改造,落实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碧水保卫战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健全流域分区管理体系,加强生态水量(流量)管控,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持续开展“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净土保卫战重在完善土壤环境全流程管理体系,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实施土壤污染绿色可持续治理与修复。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要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建设管理有机融合,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严格落实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中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
第三,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湿地、森林、海湾、海岛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黄河口等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建设高质量生命共同体。要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耕地休耕轮作,综合治理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合作保护与国际平台建设,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第四,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规划纲要》要求,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生态安全政策,加强应对生态环境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外来入侵物种,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升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高重点领域气候适应水平。要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健全完善预防、预警、处置环境风险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环境风险预警数字化水平,深化环境应急演练。要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开展风险指引型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完善辐射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模块式应急演练,提升区域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支援能力,推进核电厂监督性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要强化生态环境健康管理,推进健康山东建设,探索构建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监测网络,逐步将环境健康风险纳入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第五,加快建设美丽山东新高地。《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推动建筑、交通、产业等关键领域绿色变革,实施城市更新,推动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强化城市生态安全韧性。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深化农业生产污染防治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强化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保护和恢复乡村特色风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集群,持续推进农业投入结构绿色化。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强化城际、城乡生态共保环境共治。要开展美丽山东地方实践,先行先试形成一批样板,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积极培育“美丽细胞”。
第六,开展美丽山东建设全民行动。《规划纲要》指出,要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制度创新和实践推广,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要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价值观念,推出一批生态文化作品,打造具有齐鲁文化底蕴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健全完善绿色低碳生活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绿色消费。要完善“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深入推进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鼓励团组织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队伍,推动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社会开放,开展公益讲堂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
为切实推动美丽山东建设目标任务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强化美丽山东建设支撑保障,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实施重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山东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美丽山东建设推进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规划纲要》是我省落实《意见》和《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细化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纲要》的出台对于我省加快构建美丽山东建设政策体系,推动新形势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